微博 | OA入口

袁隆平與雜交水稻

2018-12-20 14:44來源:大美科學公眾號

   袁隆平改革開放.jpg 

    袁隆平一生追求的夢想:雜交水稻覆蓋全球。如今,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,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,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。


    經歷過饑荒的袁隆平,他立志用農業(yè)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。1964年,他在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“天然雄性不育株”;1970年,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,并命名為“野敗”;1973年,秈型雜交水稻實現(xiàn)了“三系”配套成功;到1995年,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;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“863計劃”重點項目……;2017年,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范片測產驗收,平均畝產達1152.3公斤,最高畝產達1209.5公斤,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。

微信圖片_20181219093812.jpg

    除了雜交水稻之外,袁隆平致力攻克的另外一個難題是“海水稻”的研發(fā),2017年,開始在白泥地實驗基地進行耐鹽堿水稻篩選,研發(fā)主攻方向集中在雜交稻的配種育秧上。2017年9月,其中一個選育品種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達每畝620.95公斤。2018年6月,他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(fā)中心團隊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,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。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,為沙漠地區(qū)提升糧食自給能力、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(qū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再添“中國貢獻”。


     在“海水稻”取得階段成功、備受矚目的同時,質疑爭議接踵而來?!昂K尽迸c海水毫不沾邊,名不副實?大批良田都得不到充分利用,在產量低、種植難度大的鹽堿地試驗價值何在?“海水稻”耗費大量淡水資源?

水稻試驗田.jpg

    但每一項科學成果,總會在不斷探索、試錯中產生;創(chuàng)新總與爭議并行,從而促進了科技進步。相信在未來,通過不斷觀察、實驗、探索,一定能找到了改變全人類糧食問題的另一種“可能性”。


    稻穗“壓彎了枝頭”是幅美景,“瘦弱的”稻稈恐不能承受稻穗重量的無限增加,矮稈稻產量創(chuàng)新好似要遇瓶頸。尋找生物量更大的水稻品種就成為稻米生產發(fā)展的必然?!熬扌偷尽北銘\而生。

微信圖片_20181219092955.jpg



     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(yè)生態(tài)研究所在現(xiàn)有優(yōu)異種源的基礎上,運用突變體誘導、野生稻遠緣雜交、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,研發(fā)出2米左右的巨型稻,它具有株形高大,集散適中,葉挺色深,光合效率高,莖稈粗壯達到18.5毫米,抗倒伏,抗病蟲害,耐淹澇。

微信圖片_20181219093805.jpg

    巨型稻

     巨型稻有自己獨特的種質材料優(yōu)勢,但畝產離水稻畝產世界紀錄還有一段差距,農民采用大眾化的種植管理方式可以輕松種出850公斤水稻。同時巨型稻株形高大,稀植,葉茂且冠層高,這就為蛙、魚和泥鰍等稻田養(yǎng)殖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(huán)境,具有適宜種-養(yǎng)結合的優(yōu)勢。水稻新品種的研發(fā),種養(yǎng)模式的試驗,無論是高產稻還是巨型稻,都在探索水稻發(fā)展和農民生產的新途徑。

微信圖片_20181219093816.jpg

     人類改造水稻的腳步從未停止。直到現(xiàn)在,水稻仍舊養(yǎng)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。未來,更多優(yōu)質高產的新品種將會出現(xiàn),更多地解決人的吃飯問題。人類對它的追求和改造,逐漸形成了獨有的種植文化,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微信圖片_20181219093826.jpg

    水稻是美的,它因淳樸的外表、淡淡的飄香而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:“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”“千里稻花應秀色,五更桐葉更佳音”。人類對它的追逐這一穗穗壓低了桿的稻穗,一粒粒潔白的米,它陪伴著我們一代代、一輩輩,走過了漫長的歷史,它晶瑩潔一如從前。

作者:寧遠,科技自媒體編輯/撰稿人,擅長科技人物訪談和科普文章寫作,撰文30余篇。